于湖畔见本心
——读《瓦尔登湖》
读《瓦尔登湖》,像捧起一汪清冽的湖水,指尖触到的是冰凉,心头却泛起暖意,那些被日常琐碎磨出的浮躁,竟在字里行间悄悄消散。1845年的春天,梭罗带着一把斧头、几件简单的工具,走进了康科德郊外的瓦尔登湖畔。他在湖边的空地上开垦土地,亲手搭建起一座简陋的木屋,没有精致的装潢,只有能遮风挡雨的屋顶和四面墙壁,却成了他对抗世俗喧嚣的精神庇护所。接下来的两年两个月,他在这里耕种、读书、观察自然,把每一段平凡的时光,都酿成了文字里的诗意,也写下了这本关于自然、自我与生活本质的经典。
梭罗的生活,极简到近乎苛刻。他在书中细致记录过自己的开支:28 美元,便足以支撑起独居生活的起步;饮食上,不过是自己种的豆子、简单烘焙的面包,偶尔搭配些野果,从不对口腹之欲有过多奢求;衣物更是朴素,只求蔽体保暖,从不在意款式是否时髦。可正是这份对物质的 “减法”,让他收获了生命里最珍贵的 “加法”。清晨天还未亮,他便起身走到湖边,看露珠在草叶上滚动,折射出微弱却明亮的光;黄昏时分,坐在木屋前的长椅上,听湖水轻轻拍击岸边的石头,发出细碎又温柔的声响;寒冬里,湖面结了冰,他便蹲在冰面旁,观察冰层下流动的光影,感受生命在寂静中的悄然生长。他在书中写下:“野性蕴藏着世界的救赎。”在与自然朝夕相伴的日子里,他彻底挣脱了物质的束缚,寻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与丰盈。
这让我不禁想起当下我们的生活:手机里不断弹出的信息提示,桌上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裹,日程表上排得满满当当的事项,我们总在马不停蹄地追逐,以为拥有更多就能获得满足,可静下心来才发现,内心的空虚从未被填满。梭罗用他的亲身经历,给了我们最清醒的答案:真正的满足,从不是拥有多少,而是懂得取舍,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书中关于“孤独”的描写,更让我深受触动。在很多人眼里,孤独是无人陪伴的寂寞,是难以忍受的煎熬,但在梭罗笔下,孤独却是最珍贵的礼物。他会在独处时翻开一本书,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话;会在林间散步,与鸟儿、松鼠分享自然的秘密;会在夜晚点燃一盏灯,在日记本上写下对生命的思考。正是在这样的独处中,他看清了“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生活” 的真相,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: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,我们是否早已弄丢了内心的澄澈,忘记了停下来倾听自己的声音?
合上书页,瓦尔登湖的波光仿佛仍在眼前闪烁。这本书从来不是一本“归隐指南”,不是教我们逃离现实,而是像一声温柔却有力的提醒:无论身处喧嚣的都市,还是面对繁杂的生活,只要我们能守住内心的“湖畔”,不被物质裹挟,不被浮躁打扰,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,寻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富足与安宁。
撰稿 | 李晓艳(行政办公室)
审核 | 杨 坤
编辑 | 王淑萍
姓名:
电话:
我想报考的专业:
提交
您所提交的信息将严格保密,请静待老师电话回复。